新高考一卷省份有广东、福建、江苏、湖南、湖北、河北、山东。
新课标1卷是指中国大陆高中教育阶段的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统一全国卷试卷。这张试卷是由国家教育部出题,用于全国的高中学生参加同一场考试,以评估他们的学业水平和全国排名。这张试卷在每年的高考前夕进行,被广泛认为是高考的重要参考,因此备受关注。
所有中国大陆高中的学生都需要参加这张试卷,而使用省份则是指在哪些省份的高中学校需要参加这张试卷。目前,所有中国大陆省份的高中学校都需要参加新课标1卷。
高考全国一卷和二卷有什么区别?
1、教育部统一命题的高考全国一卷和全国二卷都是依据同一份考试大纲命制的,两份试卷的试题结构基本相同,区别不大。全国一卷与全国二卷主要区别在难度上面,两份试卷在难度系数方面存在一些差异。考生分别在使用全国一卷和全国二卷的省份之间学习和考试不会有什么区别和影响。
2、从全国卷使用地区看,使用卷一的地区高考竞争压力较大,使用卷二的地区高考竞争压力较小,全国卷一主要适用我国东部和中部教育较发达省份,全国卷二主要适用西部部分省份。
3、从全国卷难易程度看,整体难度全国卷一>全国卷二,个别科目难度:①语文:卷一=卷二,②数学:卷一卷二的客观题都是送分题,难度相当,③英语:区别明显,卷一难度>卷二,④理综:卷一物理较难。
高考试卷的含义
全国统一高考试卷(高考试题全国卷),简称全国卷,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命制的、适用于全国大部分省区的高考试卷,目的在于保证人才选拔的公正性。
一、主体不同
1、新课标二卷:又称为全国甲卷。
2、新课标一卷:又称为全国乙卷。
二、使用省份不同
1、新课标二卷:重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海南(语文、数学、英语)。
2、新课标一卷:山西、河北、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山东、浙江(英语听力部分)。
三、特点不同
1、新课标二卷:根据新课程的特征,分必考与选考题。
2、新课标一卷:命题以考试大纲为依据,以课本教材为依托,考察学生综合能力。
扩展资料:
1、北京市: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
2、天津市: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
3、上海市: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
4、山东省:自主命题(语文、数学)、新课标乙卷(2016年综合、英语),2018年开始使用全国Ⅰ卷。
5、广东省:英语听说考试由广东省自主命题(其余部分和其他科目均采用新课标Ⅰ卷),2016年起全部使用全国I卷。
6、江苏省: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英语听力使用全国Ⅰ卷。
7、浙江省: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英语听力使用全国英语等级考试二级听力。
8、四川省:自主命题(数、英、理综)、新课标Ⅲ卷(语、文综),2017年起全部使用全国Ⅲ卷。
9、福建省: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英语听力使用新课标全国卷英语听力;2016年起全部使用全国Ⅰ卷。
10、湖北省:自主命题(语、数、英)、新课标Ⅰ卷(文综、理综);2016年起全部使用全国Ⅰ卷。
11、湖南省:自主命题(语、数、英)、新课标Ⅰ卷(文综、理综);2016年起全部使用全国Ⅰ卷。
12、海南省:自主命题(政、史、地、理、化、生)+新课标Ⅱ卷(语、数、英)。
参考资料:
全国乙卷理综难度属于偏难。
高考全国一卷二卷三卷的区别:
从试卷的整体难易程度来看,全国一卷大于全国二卷大于全国三卷。就个别科目而言,全国一卷和全国二卷的客观题都不难,难度相当;理综物理科也是全国一卷的最难。
高考全国一卷二卷三卷的使用地区:
从高考的竞争程度来看,使用全国一卷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相对发达的东部和中部省份,考生人数也多,因而高考竞争压力也是最大的。
使用全国二卷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北省份,教育发达程度较中东部省份要低一些,考生的竞争压力次之。
使用全国三卷的我国西南区域,无论是经济水平还是教育水平都落后全国水平,因而试卷也相对最简单。
理综介绍: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简称“理科综合”或“理综”,指的是在旧高考中,物理、化学、生物三科的合卷。理科综合试题总分300分,其中各单科所占分数各省标准不一,全国理综卷为物理占110分,化学占100分,生物占90分。
新高考的改革:
新高考近年来生物在理综的比例越来越大,几乎接近物理、化学分值,其他每年有时有细微变化。即“3+X(综合)”考试中的“3”是指语文、数学(理科数学)、英语,“X”是指由政治、历史、地理组成的文综或由物理、化学、生物组成的理综。
理综试题的时间分配非常重要。许多同学由于答题战略上的错误,最后题没答完,难题没答上,容易得分的题目没时间答。因此,有关专家曾经提出“制定得分计划”的观点。也有的专家认为“高考与其说是考能力,不如说是考时间。
分数是语数英三大科的两倍(文综或理综300分、语数英均为150分),由考生自己选择学习文科或理科,若选择学理科是由物理、化学、生物组成的理综,则“综合”是“理科综合”。
版权声明:本文为 “金碧辉煌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