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的意义是什么?高考改革到底要向哪里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个人成才的途径和方式日渐多元化。如今的高考再也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考依然是国家选拔人才、打通社会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但在我国高考和大学招生中,依然存在“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泛滥加分”“高考移民”等现象,社会更应运而生一大批如毛毯厂中学、衡水中学这样的 “高考梦工厂”和花样众多的高考“培训班”“特训班”,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家长的经济负担,更造成“寒门难出贵子”的不良倾向,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公平和正义,因此,进一步深化高考改革已成必然。
公平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天平,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更是检验高考改革的“试金石”。回顾四十年的高考改革,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服务考生,让考生在一个更加公平的环境中竞争,其具体表现就是放权给考生,让他们有了更多的自主权。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调整了高考科目,扩大学生考试科目选择权。2014年新高考改革,科目改革被认为是最大“亮点”。高考科目调整为3+“6选3”或3+“7选3”,取消文理分科,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学生科目选择权,随之配套进行的还有教学改革、管理改革等,使之满足学生选科、选课的要求。二是取消了不合理限制,扩大学生的报考选择权。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先后取消了高考年龄限制、婚否限制,允许考生重复报考等措施,尤其是为适应我国人口流动的现状,给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平等的求学机会和升学权利。三是增加了考生考试选择权和择校权。在考试选择权方面,新高考改革明确部分科目(比如外语)考两次,选择最好的一次成绩计入高考总分录取,实行学术型高考和技能型高考分类,这既让考试评价更加科学、精准,也扩大了学生的选择。在择校权方面,国家允许部分高校在高考后结合学生特长和个性自主招生,同时,新高考改革取消“三本,合并录取批次,并实行专业平行志愿,或院校专业组志愿,这样既促进高校平等竞争,扩大学生的选择空间,又让学生更进一步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将兴趣与大学、专业选择结合起来。
此外,近年来,为了营造更好的高考招生公平环境,我国进一步扩大了高考“一卷”的范围,减少了奖励性“加分”,向农村地区倾斜、协调招生比例、实行考招分离,进一步扩大高校自主招生权等改革举措,必将最大限度地促进教育的公平。
教育是一项惠及民生的工程,高考更是举国关注,它涉及千家万户,牵扯着每位考生和家长的神经,需慎之又慎。让我们守望公平,坚持正义,在高考改革的浪潮中越走越好、越走越稳、越走越远。
2023年实行新高考的省份有广东、重庆、浙江、上海、北京、天津、江苏、甘肃、吉林、福建、山东、海南、河北、内蒙古、四川、江西、贵州、山西、河南、辽宁、湖北、湖南、黑龙江、安徽、广西、陕西、云南、宁夏、青海。
高考改革采取“3+1+2”模式,“3”即统一高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1”指从物理或历史科目中选择1门首选科目,“2”指从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中选择2门再选科目。考生总成绩由3门统一高考成绩和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成绩构成,满分750分。
第一批新高考改革省份是浙江、上海2省市,高考采用3+3模式,不分文理科。
第二批新高考改革省份是山东、北京、天津、海南4省市,采用3+3模式,不分文理科。
第三批新高考改革省份是湖南、河北、福建、辽宁、广东、江苏、湖北、重庆8省市,采取3+1+2高考模式,不分文理科。
第四批新高考改革省份有江西、黑龙江、贵州、甘肃、安徽、吉林、广西7省份,2024年是首届新高考,采取3+1+2高考模式。
第五批新高考改革省份有云南、山西、内蒙古、河南、宁夏、陕西、四川、青海8省份,2025年是首届新高考,采取3+1+2高考模式,不分文理科。
高考改革的优劣势:
优势:可以保证教育的公平性,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可以将他们的优势最大的发挥出来,完善了多年考试制度。普通高中学术能力测试和普通高考外语科目为学生提供两次修读同一科目的机会。
劣势:学生所选择的学科是会直接影响都高考的成绩,所以选科的时候需要谨慎。尤其是像一些吃亏的学科组合是绝对不可以选择,在毕业后很容易影响到就业。
版权声明:本文为 “金碧辉煌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