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找2003年高考语文试卷文言文点评及译文无
2003年高考语文试卷文言文点评及译文 同往年一样,文言文依然是节选自X X史X X传,原文比较长,压缩后减为几百字。
也正因为如此,造成很多阅读上的障碍,无形中增大了答题的难度,所以,平时应多提醒学生以跳跃性的思维去阅读、思考文言语段,提纲挈领,化整为零;再在个别与考题相关的细节上精雕细刻,此题便大功告成。 如果拘泥于某个字词,纠缠不休,冥思苦想,徒耗精力,那肯定就考砸了。
今年文言文有两个变化:一个是人物形象有所变化,往年的人物形象或忠或奸都是一贯而终,脸谱化的痕迹比较明显,很多跟主题无关或相悖的情节统统被删掉了;而今年裴矩这个人物先佞后忠,与时俱进,明哲保身,趋吉避凶,形象比较丰满,也更加人性化,更符合实际情况。 二是文章分为两部分,分别引自不同朝代的不同典籍,前后有个对比,有利于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阐释社会环境对一个人思想意识的巨大影响。
这两种变化给所有语文教师一个新的启示:今后文言文中的人物将有可能比以往更加丰满,更富于变化。因为一篇文章中对一个人的评价总的来说是一致的,但同一个人物在两部不同典籍中的评价很可能就不同甚至于相反。
联缀这类题材的好处就在于人们可以学会用辩证的、发展的、全面的眼光审视历史人物,分析历史事件。 另外,像11、12、14之类的传统题型,仍然在提醒老师们,今后文言文教学还是要立足课本,重视课堂教学,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扩大阅读量,举一反三,这样,就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译文: 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今山西运城闻喜县)人,未满周岁就成了孤儿,由他的伯父裴让之所抚养。长大后,裴矩广泛地学习,年纪轻轻就颇有名气。
当时,隋文帝杨坚任定州总管,派人召他做补记宣,对他非常亲近、敬佩。后来,杨坚当了皇帝,裴矩升任吏部侍郎。
大业初年,西域那些蕃国派人到甘肃张掖与中国人开展商业活动,隋炀帝杨广派裴矩去监督这些事。趁此机会,裴矩考察、探访了西域地区的风土人情、民间习俗、山川险隘、部族首领、大户姓氏、地方物产、民族服饰,等等;然后,回到京城把这些情况秉告给皇帝。
皇帝非常高兴,每天派人请他到皇宫里来,向他打听西域地区的事情。 皇上驾临东都洛阳,裴矩觉得四方蕃国前来朝贡的人很多,劝皇帝下令征召各地的特技表演队到洛阳来,让他们在洛阳表演鱼龙曼延、角蘦等精彩的杂戏,以此盛大的排场向少数民族的使者们展示、炫耀。
整整表演了一个月才停止。裴矩还命令在洛阳城里三个有名的集市上,每个店铺统统设置帏帐,里面摆满酒肉饭食,增派主管官员率领蕃夷来宾与本国人洽谈贸易,所到之处一概请他们就座畅饮,酒足饭饱之后来宾们才散去。
这些人中有认识裴矩的,都嘲笑他会表演、作秀。(然而)隋炀帝却盛赞裴矩是诚心诚意为朝廷做事的人,他说:“裴矩非常懂得我的心,凡是他上奏陈述的事情,都是我心里已经成型的想法,所以我还没开口说,裴矩就已经知道了。
如果不是他心里装着国家,一心为朝廷着想,怎么会这样呢?”后来裴矩跟随隋炀帝驾临江都。 等到李渊的军队攻占了长安,炀帝向裴矩询问对策,裴矩说:“太原有变故,首都局势不稳,在这么远的地方发布政令,恐怕会失去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陛下亲自返回京城,才可以平定这次动乱。”
裴矩见天下局势不稳,恐怕招来杀身之祸,每次接待别人,礼数格外周全,即使是胥吏那样的小官,也一定让他们高兴和满意为止。 (而且)这时候,隋炀帝一天比一天昏庸奢侈,裴矩也就不再对他有什么劝谏,只是拼命地谄媚讨好,以让隋炀帝开心为最终目的。
到了唐太宗刚刚即位的时候,(采取措施)坚决制止作奸犯科的官吏。一次,听人说,在办理案件的官署、部门里,有很多官员受贿,于是(唐太宗)暗中派人(给主事官员)送财物上门试验一下(这件事的)真假。
主管的官吏通过属下接受了赠给他的绢帛一匹,唐太宗非常愤怒,要下令杀掉他,裴矩进谏说:“这个人接受贿赂,确实应该严惩。可是,是您用东西引诱人家,所以,即使对他处以极刑,在性质上也还是属于诬陷人家犯罪,这恐怕不是倡导德行、合乎礼仪的行为。”
唐太宗于是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因此而召集百官,对百官们说:“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我)。 如果每一件事都能够这样处理的话,还用担心不能治理好国家吗!”贞观元年裴矩辞世,赠官至绛州刺史,谥号敬。
臣司马光进一言:“古人云:如果君主圣明那么大臣就正直。裴矩在隋朝时谄媚讨好而到了唐朝却忠心耿耿,这并不是他的本性有什么变化呀!(如果)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会变为奸伪;(如果)国君喜爱听到率直的言论,那么奸伪就会变为忠诚。
由此可来,君主好比测量日影的标竿,而大臣好比标竿的影子,标竿动那么影子也就跟着动啊。” 。
2. 请问是否有谁可以帮助我翻译以下文段沂州山峻险,故多猛虎,邑宰时令猎户扑之,往往反为所噬。
有焦奇者,陕人,投亲不值,流寓于沂。素神勇,曾挟千佛寺前石鼎,飞腾大雄殿左脊,故人呼为“焦石鼎”云。
知沂岭多虎,日徒步入山,遇虎辄手格毙之,负以归,如是为常。一日入山遇两虎,帅一小虎至,焦性起,连毙两虎,左右肩负之,而以小虎生擒而返。
众皆辟易,焦笑语自若。 富家某,钦其勇,设筵款之。
焦于座上,自述其平生缚虎状,听者俱色变,而焦亦张大其词,口讲指画,意气自豪。倏有一猫,登筵攫食,腥汁淋漓满座上,焦以为主人之猫也,听其大嚼而去。
主人曰:“邻家孳畜,可厌乃尔!”亡何,猫又来,焦急起奋拳击之,座上肴核尽倾碎,而猫已跃伏窗隅,焦怒,又逐击之,窗棂尽裂,猫一跃登屋角,目眈眈视焦。焦愈怒,张臂作擒缚状,而猫嗥然一声,曳尾徐步,过邻墙而去。
焦计无所施,面墙呆望而已。主人抚掌笑,焦大惭而退。
夫能缚虎,而不能缚猫,岂真大敌勇,小敌怯哉?亦分量不相当耳。函牛之鼎,不可以烹小鲜;千斤之弩,不可以中鼷鼠。
怀才者宜知,用才者亦宜知也。 译文 沂州的山很险峻,所以有猛虎出没。
县官经常派猎人捕捉老虎,(猎人却)常常被猛虎吃掉。有个姓焦的奇人,陕西人,投亲不成,流落到沂州。
他向来勇猛,曾经挟着千佛寺前的石鼎,飞上大雄殿左边的屋脊,所以别人称他为“焦石鼎”。 他知道沂州的山岭有很多猛虎,(他)每天步行到山中,遇见老虎就赤手将它杀死,扛着老虎回家。
每天都这样。一天入山,遇到了两只老虎,还带着一只小虎,他一时性起,连续杀了两只老虎。
左右肩膀各放一只老虎,还把小虎生擒了回来。别人都因为害怕而避开,而他却笑然自若。
有某个富人,钦佩他勇猛,于设宴来款待他。他在席上,讲述自己平时缚虎时的情况,听的人都觉得十分害怕,而他又夸大其辞,边说边比划,十分得意的样子。
突然有一只猫跳上桌子吃东西,搞得满桌都乱七八糟,焦以为这是主人的猫,就随它吃完然后离去。主人说:“这是隔壁的畜生,真是讨厌!”过了一会,那猫又来了,焦马上站起一拳挥过去,桌上的菜肴盘碟都碎了,而猫已经跳到窗边,焦大怒,又过去打它,窗棂都碎了,猫一跳,跳上屋角,用眼直直的望着焦。
焦就更怒了,张开双擘准备上前去捉它,但猫却叫了一声,拖着尾巴慢慢地翻过墙过去了。焦没有办法了 只好望着墙发呆。
主人拍掌笑了笑。焦感到十分惭愧而离席走了。
焦他能够捉到猛虎,但却奈何不了猫,难道真的是对付大的强大的敌人时才勇猛,而对付弱小的敌人就害怕了?只是用力不当而已。煮牛用的鼎,不能用来烹饪小菜;有千斤力的弓弩,不能射中鼷鼠。
怀有技能的人应该知道,任用别人的人也应该知道。
参考资料:
葵未 怎样把公元纪年换算为甲子年?有一个非常详细的方法,我忘了,希望知道的人提醒。
纪元与「天干地支」 提起60进位制,我们总是想到一小时60分钟 ,一分钟60秒,这些时间量的换算,或是一度60分的旋转量(角度)的换算。最早使用60进位制的是「巴比仑人」,我们祖先也用60进位制,至今部分人仍在使用天干地支,它就是60进位制。
商朝历法使用「天干地支」的60循环纪日法。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从天干的第一个字「甲」和地支的第一个字「子」,开始依序各取一字组合,配成甲子、乙丑、丙寅、。
.,直到癸亥,共取60次。之后又从甲子开始新的循环。
以下是殷商人以天干地支纪日所用的甲子表(或称作六旬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0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1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2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3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4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5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从甲日到癸日止,十天称作一旬,所以甲子表又称六旬表。东汉建武三十年(西元54年),只按60干支的次序记年,这就是干支纪年法。
每一循环必须从「甲子」开始,满60年称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我们如何将西元年份换算作干支呢?因为干支纪年从东汉建武三十年(西元54年)开始。
公元3年是癸亥,这是60甲子的最后一年,所以次年是甲子年,是一个新的循环开始。因此,计算 (西元年份-3)÷60 ,得馀数 R。
再求 R÷10的馀数是X,R÷12的馀数是Y。并根据下表,就可以很简单的换算西元年份成干支。
1 2 3 4 5 6 7 8 9 0 X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0 Y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例如:西元2000年的干支如何?(2000-3)÷60= 33 。
. 1717÷10= 1 。
. 717÷12= 1 。
. 5因此,西元2000年是庚辰年。参考: 不用像楼上那么费劲,记住1900年是庚子年,庚子事变,八国联军进北京嘛。
然后倒一下不就得了,反正六十年一循环。翼天使的方法很好,但似乎还可以简化一些。
10个天干按依次1—10排序,得出天干序数;12地支依次按1—12排序,得出地支序数:天 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天干序数: 1 2 3 4 5 6 7 8 9 10地 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地支序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把公元纪年换算为甲子年:公式:取(公历年数-3)的个位数作天干的序数(个位数是0时看作10)取(公历年数-3)÷12 的余数作地支的序数(余数是0时看作12)用两个序数所对应的天干和地支相配例1:求2005年的甲子2005-3 = 2002 ,取个位数2作天干序数,即“乙”(2005-3)÷ 12 = 166 余10,取余数10作地支序数,即“酉”天干与地支配合为“乙酉”答:2005年是乙酉年。例2:求1983年的甲子1983-3 = 1980 ,个位数是 0 ,看作10 ,10是天干“癸”的序数。
(1983-3)÷ 12 = 165 余数是 0 ,看作12 ,12是地支“亥”的序数。天干与地支配合为“癸亥”答:1983年为癸亥年。
另外,把公元纪年换算为甲子年:公式:(天干序数 - 地支序数)÷2*10 + 3 + 天干序数 上述得数再加任意一个60的倍数即可例1:求丁丑年为公历何年。解:天干“丁”的序数是4,地支“丑”的序数是2,代入上述公式: (4-2)÷2*10 + 3 + 4 = 17答:公元后第一个丁丑年为公元17年,17加60的倍数的年份均为丁丑年(……公元77年、137年、……1817年、1877年、1937年、1997年、2057年……)。
注:如果天干序数比地支序数小,则公式中的两个天干序数要先加10。例2:求甲午年的公历年份。
解:天干“甲”序数为1,地支“午”序数为7。天干“甲”的序数小于地支“午”的序 数,故天干序数1要先加10: (1+10-7)÷2*10 + 3 +(1+10)= 34答:公元后第一个甲午年为公元34年,34加60的倍数的年份均为甲午年(……公元94年、154年、……1834年、1894年、1954年、2014年、2074年)。
4. 03年高考的时候,哪些地区的试卷是一样的2003年高考试题(北京卷)
语文 英语
听力题
数学(文科) 数学(理科)
理科综合
(同全国卷) 文科综合
(同全国卷)
2003年高考(上海卷)
语文 英语 数学(文科) 数学(理科) 文科综合 理科综合
物理 化学 历史 地理 政治 生物
2003年高考(天津卷)
语文
(同全国卷) 英语
(同全国卷) 数学(文科) 数学(理科) 文科综合 理科综合
2003年高考(辽宁卷)
语文
(同全国卷) 英语
(同全国卷) 数学 文理综合
2003年高考(江苏卷)
语文(同全国卷) 英语(同全国卷) 数学 政治 历史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2003年高考(广东卷)
语文
(同全国卷) 英语
(同全国卷) 数学 文理综合
其余各省市均使用全国卷!!!
5. 广东近十年高考文言文的朝代2008年高考广东卷文言文(晋书*周访传)翻译
2007年高考语文广东卷文言文《聊斋志异·郭生》
2006高考文言文翻译——广东卷(明·宋濂《杜环小传》)
2005年高考语文广东卷文言文(《后汉书?朱晖传》
其他的找不到了
不过这里有其他广东考题的下载/SSx?ChannelID=13&Version=%D4%C1%BD%CC%B0%E6&SoftType=%CA%D4%CC%E2%CA%D4%BE%ED&DownType=%B8%DF%BF%BC%CF%E0%B9%D8&wd=%D3%EF%CE%C4&submit=%C1%D0%B3%F6
6. 请问高考古文阅读有什么秘诀,最好分条举例解说.谢谢.解析历年春季高考古文阅读题 -------------------------------------------------------------------------------- 分析2002年和2003年的春考古文题。
这两年春考语文卷中的古文阅读试题均为两大题:其中一题都是关于艺术(绘画)的评论;另一题前者为两段记叙短文的比较阅读,后者为人物记叙文的阅读。 考测的内容有:1、虚词析;2、实词解释;3、成语意义理解和作用分析;4、句子翻译,特点比较;5、文章归纳;6、特色理解;7、简要拓展发挥;8、通假字。
试题涉及了高中文言文阅读的大多数要点,所以学习和复习必须扎实而全面。我们试举实例来加以具体说明: 2002年春考阅读题(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3-26题A。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
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而先后心在于臣,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B。 予尝步自横溪,有二叟分石而钓,其甲得鱼至多且易取;乙竟日亡所获也,乃投竿问甲曰:“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耶?”甲曰:“吾方下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也。
子意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其获?”乙如其教,连取数鱼。 予叹曰:“旨哉!意成乎道也。”
23、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三易马而三后今君后则欲逮臣乙竟日亡所获也子意乎鱼24、比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的词,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①而先后心在于臣/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②用之则过也/乃投竿问甲曰A、①意思相同②意思不同B、①②意思都相同C、①②意思都不同D、①意思不相同②意思相同25、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26、两文所写事件不同,事理剖析上A段侧重一方,B段则;人物表现上,A段以对话为主,B段除有人物对话外,还有,因而记叙更具完整性。 两文所含之理相同,可概括为。
解答23题,一靠知识积累,二靠简单语法分析,三靠句意理解。 “易”常作形容词,为“容易、简单”之意;用为动词时有①“轻视、小看、”,②“交易、交换”,③“变换、改变”等意。
此句中的“易”是动词,看文句应是③“换、更换”。 “逮”在古文中的常用义有①抓住、逮捕,②追上、赶上,③比得上、及得上(表比较)等,看文句是赛驾车,所以应为②“赶上”、“追上”。
“竟”在古文中有“竟然”及“整”“完、完毕”等义,“竟日”则为“整天”之意。“意”在古文中有动词和名词两种基本用法,为“意料、料想”和“意图、心思、希望”等义,句子与钓鱼相关,而且“意”为句子主语,所以应是“意图”、“目的”、“愿望”、“希望”之义。
所以,我们必须注重积累,把握常用实词用法,并且学会作语法分析和语境分析。 24题考常用虚词的辩析,同样需要知识积累和语法分析。
“而”在古文中的常见用法是作连词、或表顺接、或表转折、或表并列,或表修饰,有时“而”还通“尔”;“但”在现代文中表转折,是连词,在古文中却是副词,意为“只、只是”。 ②中的“则”和“乃”都有连接作用,但“用之则过也”与文中的“术已尽”形成转折关系,这个“则”是“却”的意思;“乃投竿问甲”和前文是先后相承关系,这个“乃”是“于是、就”的意思。
由此判定,②中的“则”、“乃”意思不同,选C。 要解答好25题这样的翻译题,知识积累和语法分析必不可少,否则就读不懂文句,难以准确译为现代文。
在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通假字,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以及固定的复词。 “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中的“之”在主谓之间,不必译。
“御”是“驾车”不是“骑马”,“未尽”是说明“教”的,句子应为“把”字句,所以可译为“你没有把驾车的技术完全教给我”。 由此可见,要把古文句子翻译好,把握词的用法特点和句子的结构特点是十分重要的。
26题考简单的写作特点分析和文意归纳。 解答这类题首先要读懂文章,其次要把握要点和特点,第三要仔细审题,有的放矢。
26题第一空前一句既是限制又是提示。前句又说“不同”,那么不同于“一方”的必定是“双方”或“多方”,观文章确定为“双方对比”。
第二空应注意“人物表现”即“如何表现人物”(描写),而后句又有“记叙”前句更有“人物对话”,所以此空决不可填“叙述”。观文章,则很容易确定为“动作描述”。
第三空是归纳两文的共同之处,这就要抓关键句。A文中有反问句“而先后心在于臣,何以调于马?”,强调“心”要在马。
B文有“目不瞬、神不变”之句和“予叹”之句,强调的是“意”不能动。两者的共同点,自然是“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心无杂念”了。
综上所述,古文学习、复习必须注重积累,及对积累的知识进行分析,把握其基本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训练,在训练中学会语法和语境分析,学会思想内容的把握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从根本上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7. 高三了,语文成绩很差,尤其是文言文和古诗文文言文的教学在中学语文课程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不管是2003年秋季启用的旧教材,还是现在使用的新教材,古诗文都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既然教材如此,高考文言文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所以高三文言文复习方法的得当与否将会决定高考语文的成败。加上文言文与其他内容相比,有其独特的特点:(1)所占分值较大,从2007年开始就由原来的16分左右增加到22分;(2)题型有变化,由单纯的选择题变为主观与客观的结合,特别是增加了一道简答题;(3)知识性、体系性较强;(4)难度不是太大,结合课本较紧,只要复习得法,一般同学不会失太多的分;(5)相对其他内容来说,学生对此似乎更有信心。由此可见,如何提高高三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就此,谨谈谈我的几点看法,与大家共勉。
一、熟悉考纲,确立复习思路。
2009年《考试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总体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提出了七个方面的考点和两个能力层级,即: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这四点属于理解层级(B)。⑤筛选文中的信息;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⑦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三点属于分析综合层级(c)。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命题比较侧重考查学生对于文言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07年湖南考试院对考纲的补充说明中指出: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由4道小题调整为5道小题,共21分。其中,3道选择题,1道简答题,原第四大题中的文言文翻译调整到第三大题。其中单项选择题3道,9分;翻译题1道(3句),9分;简答题l道,3分。09年在文言文的考查这一方面与07年相比没有大的变化。
今年高考卷分为五类,分别是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高考一卷(新课标一卷)、新高考二卷(新课标二卷)、自主命题卷。
1、全国甲卷也就是原有的全国三卷不变,适用于四川、贵州、云南、广西、西藏等5省份。
2、全国乙卷是由原有的全国一、二卷合并而成的,适用于安徽、山西、陕西、江西、甘肃、河南、吉林、黑龙江、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等12省份。
3、新高考一卷(新课标一卷语数外科目),适用于山东、湖北、江苏、河北、广东、湖南、福建等7省份。
4、新高考二卷(新课标二卷语数外科目),该试卷适用于海南、辽宁、重庆。
5、自主命题卷,适用于北京、天津、上海、浙江。不过浙江省教育厅发布相关通知,明确自2023年起,浙江省高考语文、数学和外语科目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选用全国新高考一卷,但选考科目由浙江省自主命题。
各高考卷的难易程度分析如下:
1、全国甲卷
全国甲卷的语文和数学难度都可以达到3颗星这个水平,算是中等难度水平,并没有特别难,难到让考生出来就怨声载道的抱怨,难度还算是在一个可控范围之内。而使用全国甲卷的省份以我国西南地区的省份为主。为了相对公平起见,故试卷难度仍把控在一个较合理的范围之内。
2、全国乙卷
使用全国乙卷的省份有河南省、江西省、陕西省、甘肃省等省份,主要是我国中部和西北部的省份大多在使用,从整体而言,语文的难度还是算比较低的,对比其他省市的试卷来说,而数学的难度还是有点高的,对比往年的试卷来讲。
3、新高考一卷(新课标一卷)
在新高考一卷中,云集了我国很多的教育大省,诸如河北省、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广东省、湖北省、湖南省,这些省份的教育质量其实我们不用多说,算是国内比较顶尖的一批省份了。随着今年浙江省的加入,让新高考一卷的竞争压力变得更加大。
但是从实际难度来说,个人认为语文也就是一个正常的水平,数学稍微难一点,但是和原来浙江卷的试卷相比,好像如“小巫见大巫”一样。
4、新高考二卷(新课标二卷)
新高考二卷,包含了海南省、重庆市等省市,可谓是云集了天南地北的省市。由于需要综合这么多省市的考生的平均水平,个人认为新高考二卷是最难出卷的,也是最难做好平衡的。
整体试卷对于部分省市来说可能会有难度,但是对于一些基础教育较好的省份来说,还是可以一做的。
5、自主命题卷
采用自主命题的三座直辖市的考生,还是相对比较幸福的。三座直辖市一共16万的考生,汇集了全国几乎三分之一的985高校,所以整体升学难度还算是比较小的。
版权声明:本文为 “金碧辉煌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