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验/正文
高考文言文及翻译(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1卷文言文试题答案及翻译)

 2024年01月14日  阅读 215  评论 0

摘要:[db:Intro]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思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元佑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佑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B.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

C.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

D.当轴,指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

B.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

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D.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参考答案:

10、A

11、B ?“由丞相主持”错,应由皇帝主持。

12、C ?“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不准确,是他向朝廷请求,减免本路上供米三分之一,又得到赐给剃度和尚的度牒,换成大米来救济饥饿的百姓。

13、(1)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

(2)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

参考译文:

苏轼字叫子瞻,是眉州眉山人。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主考官欧阳修(看了他的文章)很惊喜,参加殿试中乙科。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让这个人出人头地了。”苏洵去世,朝廷赠光禄丞。苏轼服丧期满,回到朝廷,以判官告院,当时王安石开始颁行新法,苏轼上书论新法不便;当时新政天天下达,苏轼在这中间,每每借行新法之际方便百姓,百姓赖之以得到安定。调任密州知州。司农寺推行手实法,不按时实行的官吏以违反法令论处。苏轼对提举官说:“违反法令的罪名,如果出自朝廷,谁敢不遵从?现在出于司农寺,这是擅自制造法律。”提举官惊慌地说:“您暂且慢慢施行。”不久朝廷知道手实法危害百姓,废除了它。

元祐元年(1086),苏轼穿戴七品官服入延和殿侍奉皇帝,哲宗立即赐给苏轼用银装饰的红色六品官服,升为中书舍人。元祐三年,苏轼权知礼部贡举。适逢大雪纷飞十分寒冷,参加贡举考试的士人坐在庭院中,噤冷得说不出话。苏轼放宽对他们的禁约,使他们得以施展自己的全部才能。巡铺内侍每每折辱应试的举人,并且抓住意义暧昧的个别辞语,诬陷为罪状,苏轼全部上奏朝廷赶走了他们。元祐四年,因为积久评论政事,苏轼为当权大臣所恼恨。苏轼担心不被大臣宽容,请求出任地方官,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不久苏轼到杭州,杭州大旱,饥馑瘟疫一起发生。苏轼向朝廷请求,减免本路上供米三分之一,又得到赐给剃度和尚的度牒,换成大米来救济饥饿的百姓。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卖常平米,做了很多粥和汤药,派人带着医生分街坊给百姓治病,救活了很多人。苏轼说:“杭州,水陆交会的地方,因瘟疫死亡的人常常比其他地方多。”于是集中多余的公款二千缗,苏轼又拿出自己的黄金五十两,办起治病场所,稍微积蓄一些钱粮收治有病的百姓。徽宗即位当皇帝,经过三次大赦,苏轼于是提举玉局观,恢复为朝奉郎,苏轼从元祐以来,不曾因为每年的考课要求升官,所以他的官职停止在此。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在常州逝世。随父亲苏洵学习文章,后来文学才能得自天赋。苏轼自己曾说:“写文章好比行云流水,开始时没有一定的形态,但是文章要常行在它所应当行的时候,止在它不可以不停止的地方。”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言语,也都能写成文章诵读。他的文章博大丰富,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文章产生以来,(这种情况)大概也是很少见的。

春考文言文

41.绝,ju

 (1)动词

 ①断绝

 例: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来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野心。

 ②绝交

 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赤壁之战》)译文:如果能够凭借江东的军队同中原的曹操相对抗,不如及早和他绝交。

 ③横渡

 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译文:借助舟船的,不是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④停,止

 例: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译文:忽然听见醒木一拍,各种声音全都停止了。

 (2)形容词

 ①达到极点

 例:以为妙绝。(《口技》)译文:认为(这段口技)妙到了极点。

 ②陡峭的

 例: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译文:独自和儿子苏迈坐着小船来到这陡峭的岩壁之下。

 ③隔绝的

 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译文:率领着妻子儿女和同乡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3)副词

 ①很,非常

 例: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译文:佛印很像弥勒佛。

 ②全然

 例: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促织》)译文:心力、眼力、耳力都用尽了,蟋蟀的踪迹和声音全都没有。

 42.堪,kān

 动词

 ①经得起,受得住

 例: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指南录〉后序》)译文:可是处境是那样危急险恶,一个接一个出现,就不是在人世间所能忍受的了。

 ②胜任

 例: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孔雀东南飞》)译文:连作一个小官吏的妻子都不能胜任,怎能跟县令的公子相配。

 ③能够

 例: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译文:不能回想,在佛狸祠堂前面,祭祀的香火旺盛,非常热闹。

 43.克,k

 动词

 ①战胜,攻下

 例: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肴之战》)译文:攻打它又攻不下来,包围它又没有后续部队,我们还是回去吧。

 ②成功,完成

 例:前虞跋胡,后恐疐zh尾,三纳之而未克。(《中山狼传》)译文:前边怕踩到狼下巴上的垂肉,后面又怕压到狼的尾巴,装了几次都没有成功。

 ③能够

 例: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赤壁之战》)译文:如果这件事能够圆满成功,那么天下的格局就可以定下来了。

 ④克制,约束

 例:克已复礼。(《论语》)译文:克制自己,恢复周礼。

 ⑤通刻,刀刻,雕刻

 例:更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史记李斯列传》)译文:更改器物上的雕刻,统一度量衡和书奏文牍的格式。

 44.类,li

 (1)名词

 ①种类

 例: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雁荡山》)译文:世上的沟壑等水流冲刷的地方,都有直立的土层或上部凹陷的岩石,也是这一类情况罢了。

 ②事例

 例: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译文:它写的事情虽然细小,但主旨却十分重大,所举的事例虽说浅近,表现的意义却十分深远。

 (2)动词

 ①类似,相似

 例:中绘殿阁,类兰若。(《促织》))译文:中间画的宫殿楼阁一类的东西,很像是寺庙。

 ②类推

 例: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墨子公输》)译文:你坚持道义,不肯杀少数人,却要去杀许多人,不能算是懂得类推事理。

 (3)副词。大都、大多

 例:近岁风俗尤多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训俭示康》)译文:近年来风气尤其奢侈浪费,当差的人多穿上了士人的衣服,农夫穿上了丝织品做的鞋子。

 45.怜,lin

 ①哀怜,同情

 例: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您纵然轻视我赵胜,抛弃我,使我投降秦国,难道你就不怜惜你的姐姐吗?

 ②疼爱,爱惜

 例: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译文:男人也疼爱他的小儿子吗?

 ③爱戴

 46.弥,m

 (1)动词,满,遍

 例:夜雪初霁,荠麦弥望。(《扬州慢》)译文:一夜的大雪刚刚停止,满眼都是荠菜和野麦。

 (2)副词,更加,越发

 例: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译文:奉送的越多,侵犯得就越厉害。

 47.莫,m

 (1)名词,通暮,晚上(暮的本字)

 例: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译文: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独自和儿子苏迈坐着小船来到这陡峭的岩壁之下。

 (2)代词

 ①没有(谁)

 例: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赤壁之战》)译文:除了刘备没有谁能够抵挡曹操的。

 ②没有(什么)

 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者,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译文:假如人想要得到的没有什么比生存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使人生存下去的方法有什么不能使用的呢?

 (3)副词

 ①表否定,不

 例: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促织》)译文:成名在仓促之间不知用什么办法来解救,跺着脚,急得变了脸色。

 ②表禁止,不要

 例: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赤壁之战》)译文:希望及早确定对策,不要采纳那些人的意见。

 ③表测度,或许

 例:其事体莫须有。(《宋史岳飞传》)译文:那些事情或许有吧?

 48.内,读音一:ni

 (1)名词

 ①里面

 例:少时,帘内掷一纸出。(《促织》)译文:不多会儿,帘子里面扔出一张纸。

 ②皇宫,宫内

 例: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不敢会友。(《训俭示康》)译文:近来士大夫家庭,就如果不是按照宫内方法制造出来的,不敢约会亲友。

 ③内部,常指国内、朝廷内

 例: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译文:内部订立法令制度,致力于农业生产。

 ④内心

 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赤壁之战》)译文:现在您表面上假托服从的名义,内心却怀着犹豫不决的打算。

 读音二:n,通纳

 动词

 ①让进

 例: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译文: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

 ③放进

 例:内狼于囊。(《中山狼传》)译文:把狼放进口袋里。

 ③接纳,收容

 例:亡走赵,赵不内。(《屈原列传》)译文:(怀王)逃到了赵国,赵国不肯收容他。

 ④交纳

 例: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史记》)译文:老百姓缴纳一千石粮食,就授官一级。

 49.期,读音一:qī

 (1)名词

 ①限定或约定的时间

 例: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译文:赶上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耽误了约定的期限。

 ②日期,时候

 例: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梅花岭记》)译文:谁是到时候帮助我成就(殉国)大节的人?

 (2)动词

 ①约会

 例:与老人期,何后也?(《留侯世家》)译文:和老年人约会,为什么落在后面?

 ②约定

 例: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孙膑》)译文:约定说:晚上看到(树下)点起火就一齐放箭。

 ③期望,希望

 例: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察今》)译文:好的宝剑是指望用它砍断东西,不是指望他一定是镆铘剑。

 读音二:jī

 名词。一周年,一整月。

 例: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满一年之后,即使有想要进谏的,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50.奇,读音一:q

 (1)形容词

 ①奇特,罕见

 例: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译文:前进越是困难,见到的景物也越发奇特。

 ②特殊,不平常的`

 例: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六国论》)译文:拿事奉秦国的心思来礼待天下有特殊才能的人。

 ③珍贵的,稀奇的

 例:里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居为奇货。(《促织》)译文:乡里那些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笼子把它们养起来,当作珍奇的货物储存起来。

 ④出人意料的(措施)(计谋)

 例:若兵来则出奇兵击之。(《失街亭》)译文:如果魏军到来,我们就派出他们意料不到的军队来攻打它。

 ⑤美好的,合宜的

 例: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孔雀东南飞》)译文:现在如果违背了他的情意,恐怕这件事不太合适。

 (2)动词

 ①惊异

 例: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促织》)译文:每当听到弹奏琴瑟的声音,就会按照节拍跳舞,(宫里的人)更加感到惊异了。

 ②认为出众

 例: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张衡传》)译文: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才能出众。

 读音二:jī

 (1)形容词,命运不好,运气不好,常数奇连用

 例: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史记李将军列传》)译文:认为李广老了,命运不好,不叫他与匈奴的单于对敌。

 (2)数词,表单数、零数或余数

 例: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核舟记》)译文:船从头到尾大约八分多一点,高约两个米粒左右。

 51.迁,qiān

 动词

 ①由下面移至上面,泛指迁移

 例: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指南录〉后序》)译文:当时元兵已迫近京城门外,无论是迎战、拒守、迁都都来不及了。

 ②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

 例: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译文:安帝素常听说张衡擅长术数之学,派公车特意召请,任命他做郎中,后来又提升为太史令。

 有时也指降职

 例: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琵琶行(并序)》)译文:被此人的话所触动,这天晚上才有了被贬官的感觉。

 ③放逐,征发

 例: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译文:然而陈涉是以破瓮做窗户,用草绳拴门轴的穷人家的孩子,是农村中耕田为生的人,又是被征发戍边的人。

 ④改变,改动

 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译文:齐国人没有贿赂秦国,结果还是在五国之后政权易主,为什么呢?

 52.请,qǐng

 (1)动词

 ①请求。请人做某事。

 例: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我听说赵王喜欢音乐,请你弹瑟吧。

 ②请人允许自己做某事

 例: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石壕吏》)译文:我老太婆虽然年老力衰了,还是请允许我跟你们连夜回去。

 ③谒见,问候

 例: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听说这个人,就前去问候他,想要送他厚礼,他不肯接受。

 ④邀请,约请

 例: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就邀请门客,准备了百余辆兵车,想率领着门客前去与秦军拼命。

 ⑤请教,请示

 例: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五人墓碑记》)译文:之后又以苏州百姓作乱为名向朝廷请示。

 ⑥说情

 例:文嬴请三帅。(《肴之战》)译文:文嬴为三个被俘的秦军将领说情。

 (2)副词,表示尊敬,不翻译

 例: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五步之内,我要用我颈上的血溅在您的身上。

 53.穷,qing

 (1)形容词

 ①处境困难,环境险恶

 例:穷饿无聊,追购又急。(《〈指南录〉后序》)译文:处境险恶,饥饿无所依靠,敌人悬赏追捕的又很紧迫。

 ②不得志,不显贵

 例: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译文:在不得志的时候,则更加坚强,不放弃自己高远的志向。

 ③贫困

 例: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译文:(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供养,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的恩德吗?

 (2)动词

 ①终了,穷尽,用尽

 例: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译文:用尽我毕生的时光来治疗病梅啊!

 ②寻到尽头

 例: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译文:又向前走,想要走到那桃花林的尽头。

 54.去,q

 (1)动词

 ①离开

 例:欲呼张良与俱去。(《鸿门宴》)译文:想要叫张良和他一同离开。

 ②距离

 例: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赤壁之战》)译文:距离曹军二里多时,同时点起火来。

 ③除掉,去掉

 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译文:替汉室除去奸贼,清除污秽。

 ④前往,到去

 例:僧富者不能去,而贫者至焉。(《为学》)译文:富和尚不能前往,穷和尚却到了那里。

 ⑤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例: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译文:那舞榭歌台等昔日的豪华景象和英雄业绩全都被风雨吹打掉了。

 (2)形容词,过去的

 例: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琵琶行》)译文:我自从去年离开京城,被贬官到浔阳,疾病缠身。

 55.劝,qun

 动词

 ①劝勉,勉励

 例:果行,国人皆劝。(《勾践灭吴》)译文:正式出征的那一天,国内的百姓都互相勉励。

 ②劝说,劝告

 例: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赤壁之战》)译文:当时周瑜接受使命到番阳去了,鲁肃劝孙权召周瑜回来。

 例: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陈涉世家》)译文:项燕做为楚国的将军,多次立功,爱护士兵,楚国人爱戴他。

 56.却,qu

 (1)动词

 ①退

 例:相如因持壁却立。(《廉颇涵相如列传》)译文:于是蔺相如拿着宝玉退后站立。

 ②使退,击退

 例: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译文:后来秦国又两次进攻赵国,李牧连续打退了他们。

 ③拒绝,排斥

 例: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谏逐客书》)译文:作王的不排斥百姓,所以能成就他的功业。

 ④回头

 例: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译文:回头看妻子儿女的忧愁都到哪里去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都高兴得像要疯了。

 ⑤去掉,消除

 例: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聂夷中《伤田家》)译文:医治了眼前的病痛,挖掉了心上的肉。

 (2)副词,表将要重复或继续。还,再

 例: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译文:什么时候能够(和你)一同坐在西窗下,剪烛夜话,再说说巴山夜雨时的情景。

 (3)连词,表转折

 例: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旅次朔方》)译文:没有来由的再次渡过了桑干河,却又希望并州就是自己的故乡。

 57.如,r

 (1)动词

 ①往,到去

 例: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屈原列传》)译文:就和齐国绝交了,派使者到秦国去接受土地。

 ②顺

 例: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赤壁之战》)译文:万一遇到不顺心的情况,就回来找我。

 ③如同,好像

 例: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记》)译文:(桃花源中的)男女穿着都和外面人一样。

 ④及,赶上

 例: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鸿门宴》)译文:沛公默然了,说:本来就赶不上他啊。

 ⑤按照

 例:先生如其指,内狼于囊。(《中山狼传》)译文:东郭先生依照老丈的意思,把狼装进袋子里。

 (2)连词

 ①表假设,假如,如果

 例: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译文:您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您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②表选择,或者

 例: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译文:遇到祭祀,或者诸侯会盟,我愿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4)助词,形容词词尾

 例: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尽心》)译文:君子拉开弓不放箭,作出跃跃欲试的样子。

 58.若,ru

 (1)动词

 ①像,好像

 例: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像我这样的人,可以使百姓安定吗?

 ②及,比得上

 例: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徐公不如您这么漂亮啊。

 (2)代词

 ①表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译文:不然的话,你们这些人都要被他俘虏。

 ②表近指,这这样如此

 例: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凭这样的做法,去追求您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爬上树去逮鱼一样。

 (3)连词,表假设,如果假如

 例: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活板》)译文:如果只印两三本,不算简单易行。

 59.善,shn

 (1)形容词

 ①好的,善良的

 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译文:征求询问好的道理,考察采纳正确的意见。

 ②好

 例: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晋鄙如果听从,很好;如果不听从,可以让(朱亥)击杀他。

 ③友好的,亲善的

 例:不如因而善遇之。(《鸿门宴》)译文:不如借这个机会好好的对待他。

 (2)名词

 ①好人,好事,好的行为

 例: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译文:积累善行,成为美德,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②好的方法

 例: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谋攻》)译文:不必作战就使对方的军队屈服,这是高明中最高明的办法。

 (3)动词

 ①交好,亲善

 例: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译文:楚军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与留侯张良交好。

 ②长于,善于

 例: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译文:京城里有(一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

 ③做好,处理好

 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译文:工匠想要做好他的工作,一定先使他的工具锋利。

 ④喜欢,羡慕

 例:善乃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译文:羡慕世间万物遇到了大好时节,感叹我的生命已经快要走到尽头。

 ⑤通缮,修治,引申为擦拭

 例: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庖丁解牛》)译文:因此感到心满意足,把刀子擦拭干净,收藏起来。

 (4)表示应答之词。

 例:王曰:善!(《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齐威王说:很好!

 60,少,读音一:shǎo

 (1)形容词,数量少,不多

 例: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论积贮疏》)译文:生产(粮食)的人很少,而浪费(粮食)的人却很多,天下的财产怎能不枯竭呢?

 (2)动词

 ①缺少

 例: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遥想在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每个人身上都插上茱萸,却少了我一个人。

 ②削减,减少

 例: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贾谊《治安策》)译文:想要使天下政治安定,不如多封一些诸侯国,以削弱他们的力量。

 ③瞧不起,轻视

 例:议者以此少之。(《晋书陈寿传》)译文:评论的人因此瞧不起他。

 (3)名词,少数人

 例: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译文:你坚持道义,不肯杀少数人,却要去杀许多人,不能算是懂得类推事理。

 读音二:sho

 (1)名词,青年,少年

 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兰亭集序》)译文:众多名流贤者都来到这里,老老少少全聚集在一起。

 (2)形容词

 ①年少,年轻

 例:衡少善属文。(《张衡传》)译文:张衡年轻的时候就善于写文章。

 ②小

 例: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触龙说赵太后》)译文:我的儿子舒祺,年龄最小,没有出息。

 读音三:shāo

 副词,表程度,稍微,略微

 例: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五人墓碑记》)译文:被砍下的首级挂在城门上,脸色一点也没有改变。

1. 高考文言文原文与翻译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

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

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2. 高中部分有哪些高考必背的文言文

高考必背古诗文目录

(括号内的阿拉伯数字为必修课本的册数)

一、古诗词部分:

1. 氓(2)《诗经》

2. 短歌行(2)曹操

3. 归园田居(其一,2)陶渊明

4. 蜀道难(3)李白

5. 秋兴八首(其一,3)杜甫

6. 咏怀古迹 (其三,3) 杜甫

7. 登高(3)杜甫

8.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4)李清照

9.声声慢(寻寻觅觅,4)李清照

10.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4)辛弃疾

1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4)辛弃疾

二、文言文部分:

1.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一段,1) 《战国策》

2.兰亭集序(全文,2)王羲之

3.游褒禅山记(第三段,2)王安石

4.赤壁赋(全文,2)苏轼

5.寡人之于国也(全文,3)《孟子》

6.劝学(全文,3)《荀子》

7.过秦论(后三段,3)贾谊

8.廉颇蔺相如列传(负荆请罪部分,4)司马迁

9.陈情表(全文,5)李密

10.归去来兮辞并序(全文,5)陶渊明

11.滕王阁序(2-3段,5)王勃

3. 有什么关于高考语文“文言文”的辅导书

文言文阅读是一个习惯的问题,看看古书,刚开始会觉得很晦涩,看多了其实常用的就那么些,而且文言文其实是古人的一种书面文体,实际使用的语言并不是文言文,因而就产生了固定的习惯用法与用词,至于辅导书,资料包确实不错,但是付出的时间成本很高,高中文言文学习手册 高中文言文全解 《高考文言文训练与应考指导》《高考古诗词鉴赏与应考指导》,都比较有用,我个人建议,不必买什么书了,把之前做过的文言文题目全部搞懂,然后看几篇陌生的古文就可以了。祝你能得到想要的提高。

1 初中的学生能够读懂浅显的文言文。

2 一读起文言文,他就有如堕烟海的感觉。

3 学习文言文,只是囫囵吞枣地死记硬背不是好办法,只有逐字逐句地品味消化吸收,才能真正学好。

4 这篇文言文,我看了几遍都不懂,经老师条分缕析地讲解后,才完全明白了。

5 读文言文和写白话文不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而是关系紧密。

6 现在新诗人似乎对语言就没有敏感,只能从外国诗、从文言文里去剽窃,并且画虎不成,自然很少有值得一看的了。

7 现在有些新诗人对语言没有敏感,写不出好诗,从外国诗、从文言文里去剽窃,仍然画虎不成,自然很少有值得一看的了。

8 现在某些新诗人似乎对语言就没有敏感,只能从外国诗、从文言文里去剽窃,并且画虎不成,自然很少有值得一看的了。

4. 高考必考文言文

如果你是说高考的文言文阅读题目,那么我可以告诉你,材料是你以前没有读过的,要是想能正好碰到一两个,那你去看《古文观止》,好用。像高考的诗词解析也可以平时多看看《唐诗宋词欣赏字典》,也很不错的。

如果你是问高考的古诗词填空,那么书上要求背诵的都是必须要掌握。像高中所有学过的诗词以及每一个章节后的课外阅读上的诗词也有必要掌握。

像杜甫、李白、苏轼的诗词都是重点。

像《劝学》、《六国论》、《过秦论》中揭示道理的内容;《滕王阁序》、《将进酒》中的对仗句式;李清照、柳永词中的佳句。

此外,你必须要累积一定的课外古诗词,李煜、杜甫,以及初中你学过的都是应该在高考复习阶段过一遍。

就算考不到,只要你掌握了,作文时便可以熟练运用,增加作文的美感和深度,这样的作文阅卷老师都会愿意多给分的。

5. 春考语文应该背哪些古诗词

六年级上册

65、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66、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第三主题单元“母亲河”)

67、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垒垒.”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杂树,井上生旅葵.舂谷持做饭,采葵持做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68、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第7主题单元“战争”)

69、墨竹图题诗 (清)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70、苍松怪石图题诗 (清)李方膺(杨州八怪之一) 君不见,岁之寒,何处求芳草.又不见,松之乔,青青复矫矫.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直干壮山岳,秀色无等伦.饱历风与霜,千年方未已.拥护天阙高且坚,迥干春风碧云里.

71、墨梅图题诗 (元)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第8主题单元“岁寒三友”) [本册共7首古诗]

6. 高考的18个古文言文虚词及意思

高考的18个古文言文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一 、而 1.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 二、以 1.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庖丁解牛》) ----------------------------------------------------------------- 三、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

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

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

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

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

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7. 06年春季高考语文文言文中的 但恐回吾之心 回什么意思,从哪个义

原文如下:

白少傅居易文章冠世,不跻大位。先是刘禹锡大和中为宾客时,李太尉德裕同分司东都。禹锡谒于德裕曰:“近曾得《白居易文集》否”德裕曰:“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今日为吾子览之。”及取看,盈其箱笥,没于尘坌。既启之而复卷之,谓禹锡曰:“吾于此人不足久矣。其文章精绝,何必览焉。但恐回吾之心,所以不欲观览。”其见抑也如此。衣冠之士并皆忌之,咸曰:“有学士才,非宰臣器。”识者于其答制中见经纶之用,为时所排,比贾谊在汉文之朝不为卿相知。人皆惜之。葆光子曰:“李卫公之抑忌白少傅,举类而知也。初文宗命德裕论朝中朋党,首以杨虞卿、牛僧孺为言。杨、牛即白公密友也。其不引翼,义在于斯,非抑文章也,虑其朋比而制掣也。”

联系前后文,白居易因为李德裕“虑其朋比而制掣也”“其见抑也如此”,是被李德裕打压的一方。而在这里“回”应为动词,符合文意的有:

1.改变;

2.违背;

3.谢绝;

4.回避,避开不喜欢、不欣赏的人。

而根据前句中“其文章精绝,何必览焉”,可以看出对其文采的肯定。所以我认为这几项中,“违背”比较符合文意。

即大致可译为“我对这个人的了解不够久。他的文章精彩绝伦,又何必去看(不用看也知道)。只是我恐怕他的文章有违背/不合我心意的地方,所以不想去看。”

纯属个人意见,仅供参考,呵呵。希望对你能有点帮助。

8. 高考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

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

(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

(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

(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4.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版权声明:本文为 “金碧辉煌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jbhh419.com/post/12307.html

标签: [db:tag] 
关于 我们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 版权所有:金碧辉煌网 沪ICP备2023033053号-19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 版权所有:金碧辉煌网 沪ICP备2023033053号-19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