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验/正文
高考语文 2017 北京(2017高考语文分析句段作用知识点总结)

 2024年01月15日  阅读 53  评论 0

摘要:[db:Intro]

 从高考语文命题来看,常会就这些特殊段落在文本中的作用设题,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2017高考语文分析句段作用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语文分析句段作用

 一、阅读短文常用分析名词: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2.写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4.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5.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

 6.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考生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

 7.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或好处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8.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9.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0.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11.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12.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13.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14.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15.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线索

 16.行文结构:承上启下、启承转合、衔接、铺垫、伏笔、照应

 二、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理解语句的含义方法:首先抓住句子的修饰词语去理解句子内涵。其次,看句子在文中的地位,是总领句,则从句子所涉及的范围去提取关键词释义;是总结句,则从上下文去找重要信息释义;是过渡句,则从上下文中提取关键信息释义。第三,看语境,找邻近句,结合文章中心理解句义。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引出议论)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三、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四、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解答:不能。原因: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五、知识点:

 1)衬托与对比

 区别: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对比表明是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不可把这两种修辞混为一谈

 对比:对照是把两种相互对应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关的两面并联列在一起,加以比照的修辞方式,也叫对比。 衬托:映衬是用乙事物来作甲事物的陪衬,以突出事物的修辞方式。映衬可分正反衬两类。

 2)人称运用

 第一人称:显得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

 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及其作用讨论

 所谓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它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

 (1)结构比较复杂,意思隐晦的难懂的句子。

 (2)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等。

 (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等;

 (4)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是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

 一、关于句子的含义,要注意以下几点(三注意、三想到):

 ?三注意?是指:

 1、 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2、本句子与上下文的句子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如果是复句,其一般强调的重点是后半部分,那么就应该在此处着重揣摩。 ?三想到?,一些句子的含义有时比较深奥,需要想到其特殊性,即?三想到?:

 1、其可能采用了某种修辞手法或者某种表现手法(可参考?阅读知识点归纳?)

 比喻,则应该找到本句中的本体,是说明生动形象的本体的什么特点呢,还是化抽象为具体来说明什么道理 象征,则应先找出其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其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对象的什么特点

 2、其可能在结构上具有某种特殊的功能(总结上文、引起下文、承上启下)(详见?阅读知识点归纳?)

 3、?三想到?是一些文中的重要语句,有时受文章写作背景和思想内容的制约,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这时仅靠上下文难以理解句子的含义,还需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

 二、关于句子的作用,应该注意从两个方面来加以思考:思想内容上与结构上(参考?阅读知识点归纳?)

 第一个方面:思想内容上:

 ①联系本句的含义。

 ②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

 ③联系(揭示)本文的中心(论点、特征)与作者的态度、感情。

 ④注意是否运用了某种修辞或者表现手法,如果运用,一定要注意其表达效果:

 (1)比喻: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2)拟人: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3)衬托 :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什么特点或者烘托出所要表达的某种感情。(衬托有主次之分,对比没有主次之分)

 (4)对比: 用什么与什么相成鲜明的对比,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道理)的什么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

 (5)反复:?反复?的作用就是强调、突出所重复的内容,表达作者什么感情,升华主题。

 (6)象征: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其表达效果是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被象征对象的什么特点。

 第二个方面:结构上:

 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为全文渲染了某种气氛。

 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与前文照应(呼应),使结构严谨。

 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

 (1)渲染:是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时间等多方面的重彩浓墨的描写,以突出什么气氛、刻画人物的什么特点、表现文章的什么主题。

 (2)伏笔:在文章的前边将下文要表现的人物或时间预先作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作呼应,使什么的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

 (3)照应:即后文对前文写过的内容作补充、加深或者前文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时间预作暗示。作用是前后(首尾)呼应,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密,中心更加突出。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对故事发展或者人物命运急切期待,从而引起下文。

 三、理解概括某些段落的的内容与作用。

 第一个方面:内容上:

 1、注意抓中心句与结构句(承上启下句、总结上文句)

 2、注意表达的语言:

 记叙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何时何地,何对象干了(记叙)什么事情或者何对象怎么了。

 描写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描写了何对象的什么特点或者何对象怎么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议论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论证了什么观点或通过批驳,确立了什么观点。

 说明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说明(介绍)了什么对象的什么特征(特点)。

 第二个方面:结构上:

 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为全文渲染了某种气氛。

 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与前文照应(呼应),使结构严谨。

 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

 四、对文章中心意思的概括

 对文章中心意思的概括,必须进行整体阅读。所谓整体阅读,是说通过阅读,能从整体上把握语料。这种把握应根据不同文体提出不同的要求。

 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弄清作品的体裁特点,然后弄清作品写了什么人(事),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如何评价这些人(或事)等。

 1、研究标题与头尾。

 2、注意文章的中心句。

 3、分别概括每段的大意,然后进行归纳与整合。

 4、注意侧重点:以记人为主的文章,要侧重抓人物形象的意义;以记事为主的文章,要侧重分析事件所蕴含的本质意义。

 (1)整体观念。

 (2)充分利用原文的关键词句。

 (3)以作品的思想内容为前提,去鉴赏表达技巧;并依据表达技巧,去分析作品的感情基调和思想内容。以联想与想像去体味补充完善作品的形象,用自己对语言的感悟去体味作品的语言精妙。

 (4)抓住文体特点,用自己掌握的基本的文体知识,巧妙答题。

 (5)注意突破思维定势,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随意拔高,也不随意贬损。

 4.答题完毕,认真检查。

 九.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作品进行客观的恰当的评价。不能无原则地拔高,也不能有意地贬低。评价要紧扣作品内容,有理有据,具体、充分、有深度。需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1)通文意。通读全文,弄懂文意,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关注重点词句,注意重点文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联系上下文解答试题。

 (2)审题意。看清题干考查内容的提示,答题的要求,留意相关的提示语。

 (3)扣词句。重点词句、重点句子、语段是表达作者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关键,要抓住不放。还要找到对应的语段,扣准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认真辨析作答。

 (4)据事理。要善于参照事之常理,去分析、理解、评价作品。

 (5)依常理。用真情实感去体味,以?人之常情?来判别。

 高考临场阅读不同于平时阅读,因此我们进行考场阅读训练的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学生临场阅读习惯、训练答题技巧和方法上。我们认为,在进行课文阅读理解和练习各类试卷时,应反复强调并落实下列习惯和要求:

 第一、调整心态冷静答题。

 要引导学生克服对阅读题的畏惧心理,增强信心和恒心。现代文阅读赋分一般都比较高,每分要志在必得。 第二、巧用信息整体把握。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阅读课本,文前有提示,文中有注释,文后有思考练习,这些都为我们准确理解课文提供了很多有效信息。试卷选文虽不及教材信息多,但也提供了不可忽略的有用信息。比如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

 第三、确定区域圈点勾画。阅读大段现代文主要用精读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第四、靠船下篙摘取原文。张建华先生说:?现代文阅读的答案就在原文中,不要凭空去想。?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高考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靠船下篙在原文中找答案。要使学生坚信,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第五、先拟草稿写全写顺。

 回答阅读理解简答题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踩点?给分,二是要文通字顺。因此,不怕你多答,就怕你不答或少答,更怕龙飞凤舞看不清看不懂或出现病句错别字。我们认为,既然多写一般不扣分,那么如不限定字数可鼓励学生答题时尽可能多陈述自己的见解。有时可先看这一题的赋分值,如是6分,可能至少要答2、3个要点,不能少写。需要强调的是,简答题实际上和作文一样,十分强调语言表达的基本功,因此提高答题质量的唯一有效办法是培养学生先拟草稿反复修改的习惯。

 现代文阅读训练面广量大,任务繁重,但我们不能因此退却,而必须知难而进。必须提高认识,树立信心,讲究方法,重在效果,师生上下共同努力,力争打赢这场硬仗。

点击下一页分享更多?2017高考语文分析句段作用知识点总结

随堂演练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给画线句用“/”断句。

 季文子相宣成①,无衣帛之妾②,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 亦 愿 之 然 吾 观 国 人 其 父 兄 之 食 粗 而 衣 恶 者 犹 多 矣 吾 是 以 不 敢 人 之 父 兄 食 粗 衣 恶 而 我 美 妾 与 马 无 乃 非 相 人 者 乎 且 吾 闻 以 德 荣 为 国 华 不 闻 以 妾 与 马。”

 (《国语·鲁语》)

 注①宣成:指春秋时期鲁宣公和鲁成公。②妾:指婢女。

 解析:本句中“然、矣、而、无乃、乎”等虚词给我们很好的帮助,在解决了这些之后,再找主宾:“其父兄”“吾”“人之父兄”等又帮助我们确定在哪里断句。

 答案: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参考译文:季文子任鲁宣公和鲁成公相国,没有一个穿丝绸衣服的婢女,没有一匹吃粮食的马。仲孙它劝谏他说:“您担任鲁国的上卿,辅佐了两代国君,婢女不穿绸衣,马不吃粮食,人们或许会认为您是吝啬的,况且这样也使国家不光彩啊!”文子说:“我也愿意那样。然而我看到国家的百姓,那些父老兄长吃着粗粮又穿着破衣的很多,我因此不敢不节俭。人们的父老兄长吃粗粮穿破衣,而我让婢女和马匹穿好的吃好的,恐怕不是辅助君主的人该做的事吧?况且我听说凭借道德显荣才可以为国争光,没有听说因为婢女穿得好和马匹吃得好可以为国争光。”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给画线句用“/”断句。

 周厉王使芮(ruì)伯帅师伐戎,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芮季曰:“不 如 捐 之 王 欲 无 厌 而 多 信 人 之 言 今 以 师 归 而 献 马 焉 王 之 左 右 必 以 子 获 为 不 止 一 马 而 皆 求 于 子 子 无 以 应 之 则 将 晓 于 王 王 必 信 之 是 贾 祸 也。”弗听,卒献之。荣夷公果使求焉,弗得,遂谮诸王,曰:“伯也隐。”王怒逐芮伯。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选自明·刘基《郁离子》)

 解析:首先看虚词“而、则、焉”,再看表示人的“王”“子”,表示时间的名词“今”,指示代词“是”。

 答案:不如捐之/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子无以应之/则将晓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

 参考译文:周厉王派芮伯率领军队征讨戎族,(芮伯)得到(一匹)好马,准备把它献给厉王。芮季说:“不如把它丢掉。厉王贪得无厌而且轻信别人的话。今天班师回朝献了马,厉王左右的人必然认为您不会就只收获一匹马,于是都向您索要。您没有东西应付他们,那么就会到厉王那儿去说谗言,厉王必定相信那些话的。这是(自己)买祸啊。”(芮伯)不听,最后还是献了马。荣夷公果然派人来索求,(没有得到)就到厉王那进谗言,说:“芮伯还有隐藏(没有全部献给国王)。”厉王发怒,驱逐了芮伯。君子认为芮伯也是有罪的啊。知道厉王贪财还去招惹他,(这是)芮伯的罪过啊。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给画线内容用“/”断句。

 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 雄 曰 和 峤 虽 备 礼 神 气 不 损 王 戎 虽 不 备 礼 而 哀 毁 骨 立 臣 以 和 峤 生 孝 王 戎 死 孝 陛 下 不 应 忧 峤 而 应 忧 戎。

 解析:“曰、而”处停顿很明显;两个人名以及“臣”“陛下”处又给断句以帮助,“生孝”“死孝”对举,又要停顿。

 答案: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参考译文:王戎、和峤同时遭遇大丧,王、和二人都以孝著称。此时王戎瘦得皮包骨头,几乎支撑不住自己的身体;和峤则哀号哭泣,一切都合乎丧葬的礼仪。晋武帝(司马炎)对刘仲雄(刘毅)说:“你常去看望王戎和和峤吗?我听说和峤悲伤过度,这让人很担心。”刘仲雄回答道:“和峤虽然极尽礼数,但精神元气并没有受损;王戎虽然没拘守礼法,却因为哀伤过度已经形销骨立了。所以我认为和峤是尽孝道而不毁生,王戎却是以死去尽孝道。陛下您不必去担心和峤,而应该去为王戎担心呀。”

 课案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给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赵襄子饮酒,五日五夜不废酒,谓侍者曰:“我诚邦士也。夫饮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病!”优莫曰:“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纣七日七夜,今君五日。”襄子惧,谓优莫曰:“然则吾亡乎?”优莫曰:“不亡。”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 莫 曰 桀 纣 之 亡 也 遇 汤 武 今 天 下 尽 桀 也 而 君 纣 也 桀 纣 并 世 焉 能 相 亡 然 亦 殆 矣

 解析:这一语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虚词有“而、焉、然”;句末的虚词有“也、也、也”。找出这些虚词,本题差不多就解决了。

 答案: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参考译文:赵襄子喝酒五日五夜不停止,对侍奉的人说:“我确实是个国士!喝酒五天五夜了,却没有一点儿病。”优莫说:“您努力吧!还和商纣王差两天。商纣王七天七夜,可是您才五天。”襄子害怕了,对优莫说:“既然如此,那么,我要灭亡吗?”优莫说:“不会灭亡。”襄子说:“和商纣王差两天,不灭亡还等待什么呢?”优莫说:“夏桀王和商纣王的灭亡,是因为他们分别遇到了商汤王和周武王。现在天下的君主都是夏桀王,而您是商纣王。夏桀王和商纣王同时在世,怎么能互相使对方灭亡呢?但是也危险了。”

版权声明:本文为 “金碧辉煌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jbhh419.com/post/12860.html

标签: [db:tag] 
关于 我们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 版权所有:金碧辉煌网 沪ICP备2023033053号-19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 版权所有:金碧辉煌网 沪ICP备2023033053号-19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