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虽然有一定的弊端,但是是我国相对公平选拔人才的方式,有多少人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实现寒门逆袭的机会。虽然说通过高考成才,不是唯一的方式,但也是相对简单的方式。
众所周知,我国的高考制度曾经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沉寂了十年之久,在这期间许多莘莘学子不能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也积压很多的人才。直到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这一消息足以让全国年轻人振奋,奔走相告,欢声雀跃。那些曾经手已被磨成老茧的老学子们,重新拾起课本,备战高考,废寝忘食,挑灯夜读。那年的高考报名人数达540多万人,录取人数却只有二三十万人,少数人通过这届的高考改变了自己命运,正所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其中有一位北京的文科女状元最引人嘱目,她叫刘学红,高考语文成绩99分,差一分就是满分,并且作文打满分,还刊登在当时的人民日报上,被北京大学录取。
刘学红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普通家庭里边,她从小就是一位学霸,中学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活动,她被安排到当时北京密云县高岭公社第四林业大队。
在插队期间,刘学红很快适应了农村的生活,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不怕脏、不怕累,什么活都抢着干。她希望通过自己的表现推荐上大学来圆她的大学梦,因为那时是推荐上大学,如果你的“成分”不好,可能就上不了大学。
尽管她在大队里的表现很好,却也没能推荐上大学,名额给了村支书的女儿,这不免让人心生难过,但刘学红没有自暴自弃,相信是金子迟早会发光的。
皇天不负有心人,在1977年,刘学红迎来一个好消息:恢复高考招生。在当时,信息还不怎么发达,传到她耳中已是那年十月份,并且在12月份就要高考。她只有两个多月的备考时间,她能战胜高考吗?
刘学红也抓住了这个机遇,高考是她改变命运的开始。她跑了几十里山路去报名点报名参加高考,接下来她该如何备战高考呢?
距离高考只有两个多月的时间,刘学红白天干活,晚上挑灯夜读,复习课本知识,好在她的基础比较扎实,复习起来感觉还行。但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学习资料匮乏,十年前的一套高考卷子成了复习至宝;他们白天劳动,晚上学习到深夜,甚至凌晨三四点钟睡觉也是常有的事。
在距离当年高考只有半个月的时候,她向大队请假半个月,全身心备战高考,和大队里几个知青互帮互助、互相鼓励,将自己反锁在家里复习,可以说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那年的高考在12月份寒冷的冬天,成千上万的学子,怀揣着梦想踏进考场,去迎接他们人生中重要的考试。在考场里,学子们奋笔疾书,考场外寒风瑟瑟,但他们的内心激情澎湃的。刘学红也是其中的一员,在考场上她超常发挥,取得很好的成绩。
等待考试结果是煎熬的,考后一个星期,她的父亲在一张报纸上看到“刘学红”这个名字。原来是她的作文《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刊登在当时的人民日报上,她的作文打了满分,她将当“知青”的一年的所见所感,写进她的作文当中,文笔流畅,真情实感,让阅卷老师惊叹不已。
她的语文成绩得99分,差一分满分,其它科目也发挥得很好,以总分第一的成绩取得北京市文科状元,被北京大学新闻系录取。
她大学毕业后,以扎实的理论知识,被分配到《中国青年报》当记者,从一个小小的记者做到高层领导地位。刘学红随着时代转变,与时俱进,创办了“中青在线”网络媒体,成为老总。现在她已过六旬,退休在家,拥有幸福的人生。
她曾接受媒体采访说:我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我要感谢那年的高考,不然我还在农村挖树,当一辈子农民。同时还寄语青少年:不负韶华,不悔青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知识改变命运,刘学红抓住了这机遇并为之努力奋斗,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吃不了读书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呢?
对于很多人来说,高考是人生中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古人也曾经说过,金榜题名与洞房花烛是人生最大的幸事。由此看来,古往今来的人们都对状元的位置有着独特的羡慕之情。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就是我国恢复高考之后的第一位女状元。根据相关资料显示,这位考生的语文成绩与满分仅有一分之差。很多人对她之后的生活充满了好奇,那么就一起来看看,这位女状元刘学红之后过得怎么样。
刘学红的早年经历
1975年,刘学红完成了中学的学业任务,顺利毕业。第二年,她便进入北京高岭镇插队,开始了任劳任怨的工作。在这里,刘学红不断地进行劳动,渐渐地忘记了本心,甚至看不到对未来的希望。当时完成中学学习任务的人,如果想要继续进入大学深造,只能凭借推荐才能拿到入学资格。刘学红的家境一般,也没有十分雄厚的背景,所以并没有得到能够大学的入学资格。
在劳动的队伍中,大家比拼的是工分。能够获取工分的途径就是干活多、效率高。刘学红是女生,无法与男子汉比拼力气,所以她的工分并不多。但是她喜欢参加文艺演出,刘学红认为在演出中能够短暂地找到自我价值。工友对她的举动表示不解,因为演出并不能为自己加工分。刘学红也曾思考过,自己在队里拼命干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后来看到队里会计的女儿在没通过考试的情况下进入大学读书,她感到十分愤怒。不过在文革结束之后,我国迅速整顿国内风气,并在1977年恢复了高考制度。得到消息的刘学红毫不犹豫地参加报名,想要在文革后的第一次高考中一展风采。
为考试刻苦学习,成为高考状元
值得一提的是,1977年的高考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那一年的高考中出现了很多错失最佳考试时间的大龄考生。所以,为了实现自己的大学梦,刘学红十分努力。其实从宣布恢复高考的消息到考试,只有短短的三个月时间。刘学红手中的资料也不过只是从他人那里借来的课本,并没有如今各种琳琅满目的参考资料。信念坚定的刘学红并没有因此抱怨,而是巧妙地将课本作为模板,将重要的知识点反复咀嚼,最终刻到自己的脑袋中。不得不说,为了圆梦,刘学红的确十分刻苦。在整个备考期间,她将一天中三分之二的时间全部花费在书桌前,过着单调又枯燥的复习生活。
在这种刻苦的复习下,刘学红感觉自己的知识库扩充了不少。1977年12月10日,她来到了高考的战场。刘学红一直急躁的心情也慢慢地平复了下来。答题过程中,刘学红发现了很多熟悉的题目,这与她日夜奋战学习有很大关系。值得一提的是,刘学红的语文作文《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十分出彩。她将自己的复习历程生动地描绘出来,所有的艰辛和付出都通过她的文字传达给读者,让每一位参加高考的人都有强烈的共情。成绩也没有辜负她的付出,语文仅差一分便能得到满分。整体成绩更是拿下了高考状元的头衔,由此可见,所有的努力都会收到应有的回报。
毕业后的刘学红
凭借高考状元的优异成绩,刘学红成为北京大学中的一员。在大学学期期间,她依旧保持好学与刻苦的习惯,顺利毕业。后来她当上了新闻编辑一职,刘学红十分满足,因为能够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工作,对她来说已经是最大的幸运了。凭借出色的能力,刘学红把所在报社推向了新的发展台阶。2000年,曾经的高考女状元更是预见了互联网的可观前景,推动中国青年报创立了网站,并成为项目中的总经理。现在该网站已经成为权威性极强的综合类网站。而今,已经退休的刘学红赋闲在家,不过再提起自己参与的中青在线网时,依旧是一脸自豪。
结语
刘学红的经历让大家从心底生出了敬佩之情。她自己也曾经说过,如果没有高考,那么就不会有今天的刘学红。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中,刘学红都能突破障碍,成功圆梦,那么如今条件优越的大家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希望刘学红的经历能够给大家一些启示,并从中学习其认真刻苦的精神。
版权声明:本文为 “金碧辉煌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