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高考录取分数线 : 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四川省录取分数线
2014年四川招生分数(统计实考分为准,不算加分,此分数只做参考。)
专业名称 文科最高 文科最低 理科最高 理科最低
人文科学试验班(国学) 616 616
历史学类 611 608
经济学 621 621 658 653
国际经济与贸易 619 617
国民经济管理 617 616 650 650
金融学 621 619 660 658
金融工程 656 652
保险学 651 648
税收学 622 619
保险学(贫困地区专项) 591 591
法学 616 616 647 643
法学(贫困地区专项) 602 599
社会学类(贫困地区专项) 599 592
国际政治 619 619 651 646
国际政治(贫困地区专项) 597 597
新闻传播学类 620 617 649 649
新闻学(国防生) 603 594
新闻传播学类(贫困地区专项) 631 631
德语 615 615
法语 613 612 641 635
公共事业管理(环境与资源管理) 649 648
环境工程 647 641
理科试验班(信息与数学) 652 646
理科试验班(信息与数学,贫困地区专项) 616 612
应用心理学(国防生) 578 551
物理学(含材料物理,贫困地区专项) 601 576
工商管理类 625 623 654 652
市场营销 618 612
贸易经济 618 616 653 651
工商管理类(贫困地区专项) 600 600
贸易经济(贫困地区专项) 608 608
公共管理类(贫困地区专项) 598 598
人力资源管理 619 616
信息资源管理(贫困地区专项) 619 591
统计学类 650 647
农业经济管理类 616 613
农业经济管理类(贫困地区专项) 594 594
金融学(中外合作办学) 602 594 623 621
1. 求历届高考语文文言文试题
?k=%E9%AB%98%E8%80%83%E8%AF%AD%E6%96%87%E6%96%87%E8%A8%80%E6%96%87%E8%AF%95%E9%A2%98%E3%80%82&t=utf-8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6(含译文)(四川卷)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
古者井天下之田,而党庠、遂序、国学之法立乎其中。则士朝夕所见所闻,无非所以治天下国家之道,其服习必于仁义,而所学必皆尽其材。
一日取以备公卿大夫百执事之选,则其材行皆已素定,而士之备选者,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不待阅习而后能者也。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
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而学之士,群居、族处,为师弟子之位者,讲章句、课文字而已。
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子于天下。盖庙之作,出于学废,而近世之法然也。
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颇修法度,而革近世之不然者。当此之时,学稍稍立于天下矣,犹曰:“县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
于是慈溪之士,不得有学,而为孔子庙如故,庙又坏不治。今刘君在中言于州,使民出钱,将修而作之,未及为而去。
后林君肇至,则曰:“古之所以为学者吾不得而见,而法者吾不可以毋循也。虽然,吾之人民于此不可以无教。
“即因民钱,作孔子庙,如今之所云,而治其四旁为学舍,讲堂其中,帅县之子弟,起先生杜君醇为之师,而兴于学。”林君固贤令,而慈溪小邑,无珍产*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田桑之美,有以自足,无水旱之忧也。
无游贩之民,故其俗一而不杂;有以自足,故人慎刑而易治。而吾所见其邑之士,亦多美茂之材,易成也。
杜君者,越之隐君子,其学行宜为人师者也。夫以小邑得贤令,又得宜为人师者为之师,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进美茂易成之材,虽拘于法,限于势,不得尽如古之所为,吾固信其教化之将行,而风俗之成也。
夫教化可以美风俗,虽然,必久而后至于善。而今之吏,其势不能以久也。
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气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 素:平素B.讲章句、课文字而已 课:抄写C.而革近世之不然者 革:改变D.故其俗一而不杂 一:纯一答案和解析答案:B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州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B.未及为而去 人非生而知之者C.即因民钱作孔子庙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D.无珍产*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 问征人以前路答案和解析答案:B 解析:A.“州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的“乃”为副词,译作“才”;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的“乃”为连词,译作“竟然”;B.“而”:都做连词,译作“就”。C.“即因民钱作孔子庙”的“因”为介词,译作“用”,“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的“因”为连词,译作“于是、就”;D.“无珍产*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的“以”为连词,译作“来”表目的,“问征人以前路”的“以”为介词,译作“把”。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通过学校学习而明白治国之道的古代士人可成为官吏的后备之选。B.各地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庙,是后世官办学校被废的原因之一。
C.为了当地人民的教化,慈溪县令在修孔庙时建学舍的举措得到了作者的肯定。D.慈溪县有许多资质很好的人,通过学校的培养,他们很容易成为国家可用之才。
答案和解析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
原文中说的是“后世再无井田之法,是后世官办学校被废的原因之一。”“各地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庙是因为学校之衰败。”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
(4分)答案和解析答案大概用来治理天下国家的人,不再都从学校中产生。(2)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
(6分)答案和解析答案我们虽然为它即将推行而感到高兴并且庆幸,但又担心那些后来的人不能继承我(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我)推究它的意义来告诉后来的人。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同时考查理解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的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力求做到“信、达、雅”。
第(1)句注意“所以”为古今异义和“大抵”、“ 复”等词的落实;第(2)句注意“不吾继”为宾语前置, “于是”“ 本” 等词的落实。译文天下每日都离不开政治教化,因此不可以一日没有学校。
远古时代实行井田制,党庠、遂。
2. 语文高考古文范围什么叫范围啊? 背诵还是古文啊?如果是古文的话,有规律的。
第一篇着重是人物叙事,基本上都是说这个人有什么优秀的品质啊、智慧啊之类的。考题上看,字词的解释、翻译句子、虚词的判断都是必考的。
第二篇着重议论哲理的。什么游啊,什么记啊,还是挺多的。
这个注重的是全文的理解,主旨的把握。题目是一些语境的理解啊,主旨的理解之类的,所以难度较高。
=========================================================如果是背诵的范围的话:1、吴均《与朱元思书》 (新教材高一第一学期第四十一课)2、韩愈《师说》 (新教材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课)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新教材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六课)4、陶渊明《饮酒》 (新教材高二第二学期第四十一课)5、苏询《六国论》 (新教材高三第一学期第三十二课)6、杜牧《阿房宫赋》最后一段 (新教材高三第一学期第三十九课)7、白居易《琵琶行》 (新教材高三第二学期第二十六课)(2)新教材要求背诵的诗歌与古文篇、段:1、陆游《诉衷情》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四课)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秋瑾《鹧鸪天》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四课)4、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高一第一学期第四十二课)5、王维《汉江临泛》 (高一第一学期第四十二课)6、李白《清溪行》 (高一第一学期第四十二课)7、杜甫《旅夜书怀》 (高一第一学期第四十二课)8、王安石《江上》 (高一第一学期第四十二课)9、朱熹《泛舟》 (高一第一学期第四十二课)10、《长歌行》(汉乐府) (高一第一学期第二十六课)11、刘桢《赠从弟》 (高一第一学期第二十六课)12、祖咏《望蓟门》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课)13、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课)14、李贺《致酒行》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课)15、王令《暑旱苦而热》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课)16、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四课)17、张九龄《望月怀远》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四课)18、李白《把酒问月》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四课)19、黄庭坚《登快阁》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四课)20、陆游《关山月》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四课)21、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六课)22、张孝祥《念奴娇·洞庭青草》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六课)23、辛弃疾《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六课)24、陆游《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五课)25、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五课)26、朱熹《鹅湖寺和陆子寿》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五课)27、朱熹《偶题》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五课)28、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六课)29、王维《终南山》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六课)30、李白《独坐敬亭山》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六课)31、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六课)32、左思《咏史》 (高二第二学期第四十一课)33、张九龄《感遇》 (高二第二学期第四十一课)34、林逋《山园小梅》 (高二第二学期第四十一课)35、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高三第一学期第三十八课)36、杜甫《登楼》 (高三第一学期第三十八课)37、李商隐《安定城楼》 (高三第一学期第三十八课)38、《论语》七则 (高一第一学期第二十八课)39、《孟子》二章 (高一第一学期第二十九课)40、荀况《劝学》第三、四段 (高二第一学期第二十九课)41、《学记》第一、二段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二课)42、屈原《国殇》 (高三第一学期第二十九课)43、贾谊《过秦论》最后三段中的关键句子(高三第一学期第三十课)44、郦道元《江水·三峡》三至六段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八课)45、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高二第二学期第三十一课)46、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高二第二学期第二十七课)47、苏轼《石钟山记》三至六段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八课)48、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第一段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七课)49、欧阳修《伶官传序》最后一段 (高三第一学期第三十一课)50、苏轼《前赤壁赋》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九课)51、苏轼《前赤壁赋》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九课)52、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高一第二学期第二十八课)53、夏完淳《狱中上母书》末二段 (高一第二学期第三十二课)54、袁宏道《虎丘》 (高一第二学期第三十八课)55、龚自珍《病梅馆记》第一段 (高二第二学期第四十三课)56、《郑板桥题画三则》第二则 (高二第二学期第四十四课)57、梁启超《志未酬》 (高一第二学期第二十九课)58、《长亭送别》中[正官][端正好]一段曲子(高三第一学期第四十四课)(3)H版、S版共同要求背诵的篇目:1、曹操《观沧海》2、陶渊明《饮酒》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4、白居易《琵琶行》5、陶渊明《归园田居》6、陶渊明《读 》7、吴均《与朱元思书》8、韩愈《师说》9、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第四段)10、苏洵《六国论》11、归有光《项脊轩记》(第一段)12、杜牧《阿房宫赋》(。
3. 2012年四川省高考语文必背篇目 包括诗词和古文《沁园春。
长沙》《雨巷》《再别康桥》《纪念刘和珍君》二、四节,《荆轲刺秦王》选段,《劝学》《过秦论》《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师说》《阿房宫赋》《诗经三首》《离骚》选段,《孔雀东南飞》选段,《迢迢牵牛星》《短歌行》《归园田居》《长歌行》《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山居秋暝、登高、蜀相、石头城、锦瑟、书愤》《虞美人、雨霖铃、赤壁怀古、鹊桥仙、声声慢、扬州慢》《六国论》《长亭送别》选段,《陈情表》《赤壁赋》《逍遥游》《滕王阁序》《蜀道难》《将进酒》《兵车行》《客至》《旅夜书怀》《登岳阳楼》《齐桓晋文之事》《报任安书》《屈原列传》。
4. 求四川语文中考,高考考纲2014 年四川高考考试说明:语文I.考试性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II.命题指导思想 2014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语文学科的命题,将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遵循“注重能力考查,体现课改理念,力求平稳推进”的指导思想,依据《2014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和《2014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考试说明》规定的范围和要求命题。命题坚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在考查考生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的同时, 注重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突出考查学科意识、学科思维、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力求做到科学、准确、公平、规范。
III.考试内容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 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 A、B、C、D、E、F 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14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版)以及本考试说明为依据,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养的要求,结合四川省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确定本学科的考试内容和范围。必修课程中“语文 1”至“语文 5”五个模块与选修课程《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语言文字应用》两个模块要求的语文能力,均属于 2014年考查范围。
考试内容及相应的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语言文字文字运用 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 1.识记 A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2.表达应用 E (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3)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6)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7)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二)古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识记 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文本内容3.分析综合 C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4.鉴赏评价 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三现代文阅读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章和文学类文本论述类、实用类文章阅读1.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3.鉴赏评价 D1评价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2评价文章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3对文章的某种特色作深入的思考和判断4.探究 F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章所反映的认识价值和时代精神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3探究文章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应注重审美体验。
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能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评价 4.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
版权声明:本文为 “金碧辉煌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