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第40题,又名SOLO题,三道小题共计25分,占整卷的1/6。要是SOLO题没答好,不是来年再战,就是男默女泪了。
如果想要在高考历史卷多捞点数,SOLO题的第3小问怎么也得达到11分及以上。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如何更好地回答SOLO题。
通常而言,SOLO题的前两问都是对第三小问的铺垫。
因此,SOLO题文章的整体架构,不妨就可以从前两个小问入手。例如2013年上海高考历史卷当中,第40题是“严复笔下的进化论”,第1小问问的是时代背景,而第2小问问的是严复的《天演论》与赫胥黎原著的差异,显然这两个小问是重要的线索,来提示第3小问的文章架构。
所以回答SOLO题,切记审题第一,认真阅读,否则会文不对题、全盘皆输;其次在文章的整体布局上,前两个小问的作用不可忽视,要充分利用。
SOLO题着重考察考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意识,因此要特别强调史料的作用。
凡是文字的论证,必须要有史料的充分架构。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有一道题目考“秦始皇的历史评价”,只回答“秦始皇是个暴君”,显然不会得高分。这里就凸显史料的重要性,即解释“为什么秦始皇是暴君”,史料的作用就出现了,它就成为支持你论点的重要依据。
与此同时,要注意的是不要过度解读史料,即“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例如“辛亥革命推翻了专制制度”这一我们习以为常的说法,本身就是一种过度的解读,难道袁世凯的洪宪帝制就不是专制了吗?显然革命后的历史与这一说法相违背,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还应注意,不要从单一来源的史料出发来论证你的观点。因为历史学的方法强调“孤证不立”,只有一种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从正和反两个视角出发论证。
1927年只是毛泽东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一个构想,和进一步要探索的道路,最终证明是成功的。在当时“农村包围城市”才刚刚被提出来,只有以少部分人接受了这个提案,大多数人是不同意的。另外当时毛泽东的地位并不是很高,只是一个委员而已,提出的意见不一定要被人采纳的。毛泽东才秋收起义失败以后就直接带军队逃到了井冈山,并不知道当时中共中央的情况。当时的中共中央还在上海,上海那边又不了解毛泽东他们在井冈山的情况,所以依旧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政”策。
真正的农村包围城市其实被接受是在遵义会议以后,在以前只有毛主席一派的人接受,像苏联派、博古派、王明派都是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当三派各自政策失败以后,在遵义才正式将中央领导地位交给了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也开始成为主流。
问题中应该也有关键词,找到它,而且要尽量做到以下几点:(1)对相关历史问题的教材、题目材料及前面几问的答案进行系统,依据自己的理解将教材与材料中涉及这一历史问题的相关因素,分为“好”“坏”两个方面。“好”的即是经验,“坏”就是教训。(2)对上一步所归纳的内容进行分析提炼。对内容相近或属于同一理论体系的因素整理合并,并上升到理性高度。因为,只有高度概括,具有理性的东西才能具有借鉴意义,用于指导现实活动。因此作答一定要抓住关键,切中要害。最后成形的答案,切忌各条目间内容相近,或答出内容过于具体,缺乏理性与概括。(3)最后确定作答内容。经验教训与启示问题,多能通过一定角度与现实相联系,依据题目本身能够得出许多经验教训或启示,我们应该优先考虑将那些与现实联系最密切的内容写入答案。因为,这类题一般而言答案要求不会太长,答出三个左右的条目就可以了,即使我们想多写上两条,也注意作答的顺序。(4)注意语言表达。由于经验教训或启示,是用于指导现实活动的,表达时应用正面语言,即把“坏”的正过来说。如人民公社化的错误在于生产关系的公有化程度过高,脱离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作答时我们应说:“应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历史认识题依据前面提到几种情况要注意以下几点(1)对相关历史问题的总体把握,一般可从原因、内容(过程)、影响(意义)等几大方面入手,多数题目是就其中的某一方面作出要求。这种认识一定要抓住主干与本质,不能把概括当成缩写。(2)对相关问题的分析评价,不同于普通的分析评价题,只亮明观点,不要展开分析。(3)由具体问题谈一类问题的看法,其宗旨是要说明这类问题的重要性(由原因与影响入手)、这类问题应对方法(从过程、内容入手)等。(4)通过历史问题对相关现实作出预测,要从历史问题的原因、影响入手,同时还要密切联系现实问题,得出与现实问题的相关报道一致的结论。 认识启示题,一般而言与前面几个设问联系密切,因此,一定要注意这一问答案与前面答案的协调
版权声明:本文为 “金碧辉煌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