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当今这个法治社会中,解决纠纷的方式已经从单一的诉讼模式向多元化转变,调解与仲裁作为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公民权益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9年8月27日,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2017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对仲裁制度进行了修订完善,这些法律法规为规范和促进我国调解仲裁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我们就来聊聊调解仲裁法的相关内容。
(一)概念界定
调解是指在双方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通过第三方主持或协助下达成一致意见,解决争议的一种方式;而仲裁则是在双方当事人达成协议的前提下,由第三方作出具有约束力裁决的过程,两者都是较为柔和且高效的纠纷解决方式,但仲裁结果具备强制执行力,而调解协议只有经过法院确认后才具有法律效力。
(二)主要特点
1、灵活性强:相较于传统诉讼程序而言,调解与仲裁具有明显的时间短、成本低等优势。
2、保密性好:整个过程都在相对私密环境中进行,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隐私权。
3、专业性强:特别是在涉及复杂专业知识领域的案件时,选择具有相应背景知识的专业人士作为调解员或仲裁员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
4、效率高:无需经历漫长且繁琐的司法审判流程,大大缩短了解决时间。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以及人们法律意识逐渐增强,我国各类社会矛盾纠纷日益增多,传统单一依靠诉讼手段已难以满足现实需求,在此背景下,《人民调解法》和《仲裁法》应运而生,并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
(一)人民调解
自2010年起,全国各地普遍建立起了覆盖城乡社区、企事业单位甚至行业组织等多个层面的人民调解网络体系,据统计,2020年全国共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约270万件,其中通过人民调解途径结案的占比超过70%,这一数据充分体现了人民调解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
(二)商事仲裁
在商事领域,仲裁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的争议解决方式同样备受青睐,根据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发布的《中国仲裁发展报告(2020年度)》显示,2020年中国内地受理的涉外仲裁案件数量较上年增长了近20%,涉案金额总计超过1200亿元人民币,这不仅反映了国内外市场主体对中国仲裁机构公信力的认可,也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国际商事争议解决领域的话语权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全面依法治国战略深入实施以及社会公众对于多元纠纷解决机制认知度的不断提高,预计未来几年内我国调解仲裁事业发展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
(一)立法完善
针对现行《人民调解法》及《仲裁法》中存在的一些空白点和不足之处,有关部门正积极着手研究制定相关实施细则或配套规定,力求形成更加完备的法律体系框架,目前已有多个省市出台了专门针对物业纠纷、医患矛盾等特定类型案件的地方性调解条例。
(二)机制创新
为适应新时代背景下人民群众多元化的司法需求,各级人民法院也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一站式”多元解纷服务平台建设工作,通过整合诉讼服务中心功能模块,实现线上立案、调解预约、视频开庭等一系列便利化服务,有效缓解了法院案件压力的同时也提升了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三)人才培养
作为推动调解仲裁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力量,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未来将加大对相关领域人才的培养力度,包括但不限于开设更多相关课程培训项目、鼓励和支持法学类高等院校增设专门研究方向等措施,努力培育一批既精通法律又具备较强实务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调解仲裁法不仅是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有助于降低诉讼成本、提高纠纷解决效率,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潜在的社会冲突,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相信在未来,随着各项改革举措的深入推进,我国调解仲裁事业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版权声明:本文为 “金碧辉煌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